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
2024-12-14 12:27:18前言
在健康的道路上,药品是我们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然而,你是否知道,药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良反应?正确认识药品不良反应,对于保障我们的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它可能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如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消化系统的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的头晕、头痛等。这些反应有的轻微,停药后可自行消失;有的则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发生原因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药物本身的化学性质、药理作用机制是内在因素。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出血倾向;一些药物对肝脏或肾脏具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会损害肝肾功能。用药者的个体差异也是关键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身体状况(如肝肾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及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比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用药时也需要格外谨慎。此外,不合理用药,如超剂量使用、用药时间过长、药物相互作用等,也会大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当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在体内相互影响,改变彼此的药效或增加毒性。例如,某些抗生素与抗凝药合用可能会增强抗凝作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药品不良反应产生是因为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其发生主要受药物因素和机体因素的影响。
1、药物方面因素
①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由药物自身的药理活性所决定。由于许多药物药理作用选择性低,对目标脏器起到治疗作用,而对非目标脏器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就是不良反应了。如阿托品药理作用比较多,当治疗胃肠解痉时其另一作用抑制腺体分泌而产生口干就成为了不良反应。
②药物杂质,由于技术原因,药物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会残留一部分中间产物及降解产物,这些产物虽有限量但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导致青霉素过敏的物质主要是其水解产物青霉噻唑基团。
③药物的制剂工艺,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由于工艺和用法不同,如不注意掌握,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④药物的剂量、剂型和给药途径,A型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有关。
⑤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由于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产生的几率和程度会更大。
2、机体方面的因素
①年龄,婴幼儿脏器发育不全,所以较成人而言其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更高。老年人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脏器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慢、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故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
②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相同药物有不同反应。
③患者的病理状态,患者的病理状态能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发生率。
不良反应的类型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 型反应、B型反应和 C 型反应。
A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 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B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包括特异性遗传异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C型反应是指A型和B型反应之外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发病机理有些与致癌、致畸以及长期用药后心血管疾患、纤溶系统变化等有关,目前尚在探讨之中,有些机理还不清楚。
如何正确应对不良反应?
首先,在用药前,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医生和药师是保障用药安全的重要专业力量。他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用药史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告知患者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在用药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改变用药时间或停药。如果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要惊慌。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轻微的皮疹、胃肠道不适等,可以先观察,同时向医生或药师咨询。如果不良反应较为严重,如呼吸困难、心跳加快、严重的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药,并尽快就医。就医时,要携带正在使用的药品,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
药品不良反应虽然不可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将其危害降到最低。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积极与医生和药师沟通合作,严格遵循用药规范,是我们守护自身用药安全的关键所在。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药品,用正确的方法使用药品,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